您现在的位置:网站首页答辩论文经管论文经济论文

中国经济增长动因 --跨世纪的回顾与展望

  • 简介:1. 国内储蓄与投资  高储蓄和高投资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改革期间,随着储蓄率的提高和市场导向的投资机制变化,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由1953-78的6.2%上升到1978-98年的11.8%(均已折算为不变价格)。资本形成明显加速。根据我们的初步计算,以...
    • 请与管理员联系购买资料 QQ:5739126
  • 论文简介
  • 相关论文
  • 论文下载
目录 1. 要素篇
  
2. 制度篇

3. 结构篇
  
4. 环境篇
  
5. 综述篇
   参考资料 本报告是在《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与制度变革》11篇专题报告和3篇背景报告(目录附后)的基础上形成的。因此它是集体劳动的成果。目前这一稿还是讨论稿,仍然比较粗糙,错误和疏漏再所难免。执笔者对其中的错误负主要责任。  除了以上各专题报告和背景报告作者对本报告的贡献外,都阳担负了本报告的一部分数据准备和模型分析工作。   《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与制度变革》是由中国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组织进行的。本课题得到了德国阿登纳基金会和中国改革基金会的资助。  本课题由王小鲁、樊纲负责,课题组成员有蔡昉、杜方利、樊纲、贺力平、黄晓京、孟连、王小鲁、夏小林、武剑、张晓晶、周天勇。  乔桐封、朱赛妮、李爱莉为整个研究课题做了大量工作。  此外,在各专题报告的写作过程中,余永定、易纲、陈锡文、温铁军、米建国、等许多学者曾参加过讨论并提出过宝贵意见和建议。
1. 国内储蓄与投资  高储蓄和高投资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改革期间,随着储蓄率的提高和市场导向的投资机制变化,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由1953-78的6.2%上升到1978-98年的11.8%(均已折算为不变价格)。资本形成明显加速。根据我们的初步计算,以不变价格计算的资本存量增长率在改革以前25年间(1953-1978)平均为6.2%,而在改革20年间(1978-98)平均上升到9.5%。这对经济增长无疑发挥了强有力的带动作用。按照资本弹性为0.4计算,改革期间的物质资本增长使经济增长加速了1.3个百分点。改革期间的资本形成加速,除消除了"大跃进"和文革的消极影响以外,一个主要的原因是国内储蓄率(国内最终消费与GDP之差占GDP的比重)的持续上升。在改革前储蓄率从1952年的21%持续上升到1978年的38%,改革期间进一步提高。从图1.1,如果排除50年代末期到60年代的大起大落,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国内储蓄率持续上升的趋势,在1978-88年期间,储蓄率在32%-38%的高位波动,此后继续上升,1992年以后基本保持在40%以上,1997-98年为41%。  居民收入绝对水平的提高,是导致储蓄率上升的主要因素。改革以来,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按可比价格计算提高了2-3倍,同时储蓄率也分别由8.9%上升到20.2%(城镇居民,1985-1998)、由13.4%上升到26.5%(农村居民,1978-1998)。
查看评论 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