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网站首页答辩论文历史论文古代史论文

浅谈康熙治河

  • 简介: 原文 摘要:黄河,中国的第二大河,从黄土高原挟带大量泥沙奔腾而下,泥沙年复一年淤积,在下游形成了高于两岸平地的“地上河”,一遇雨季汛期,极易泛滥成灾,成为困扰历代统治者的难题,康熙也不例外,于是治河便成为贯穿康熙执政始终的一件...
    • 请与管理员联系购买资料 QQ:5739126
  • 论文简介
  • 相关论文
  • 论文下载
原文

摘要:黄河,中国的第二大河,从黄土高原挟带大量泥沙奔腾而下,泥沙年复一年淤积,在下游形成了高于两岸平地的“地上河”,一遇雨季汛期,极易泛滥成灾,成为困扰历代统治者的难题,康熙也不例外,于是治河便成为贯穿康熙执政始终的一件大事。
康熙皇帝不但知人善任,给治河以极大的支持,而且亲自研究治河古籍,虚心学习,使自己也成为一位名副其实的治河专家。在他的指导下,康熙朝取得了前无古人的巨大的治河成就,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治河经验。
关键字:康熙 治河
黄河是中国的第二大河,其水流经生态平衡受到破坏以至深林覆盖面积逐年缩小的黄土高原,裸露的疏松黄土经受不了激流的冲刷,纷纷塌落使河水如同一条泥龙奔腾而下,一泻千里。它一日的输沙量在低水期胃6.4万立方米,在高水期为3100万立方米,可填满三个紫禁城。故自古即有“一碗水,半碗沙”的说法。这样一条桀骜不驯的泥龙,过了河南孟津以后,水势却骤然变缓,大量泥沙沉淀,年长日久,河床抬高,人为筑堤防洪,堤防不坚,经常决口,泛滥成灾,使成千上万人的生命及其财产受到无穷无尽的水患的威胁。“谁言为利多于害,我谓长浑未始清。西自昆仑东至海,期间多少不平声!”短短的一首诗,道出了黄河久为祸患,人民深受其苦的沉痛心声。因此,治理黄河便成为历代政府的一项重大工程措施。
明清时期,黄河流经的路线与今天不同。它从河南兰封县铜瓦厢向东西流,流到徐州、宿迁;在宿迁的皂河镇冲进运河,又流到淮阴,由淮阴的河道入海。自明末以来,由于战乱,堤坝年久失修,加上黄河挟带的大量泥沙致使河道淤塞,所以经常泛滥决口。黄河的决口又影响到淮河、运河,弄得河南与苏北年年闹水灾。至康熙初年,情况更加严峻,仅康熙元年至十六年(1662年—1677年)黄河大的决口即达67次之多,危害惨重,日甚一日......


  目录

一、康熙注重治河的原因
二、康熙的治河措施
三、康熙治河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参考资料

[1] 《清史稿》(清)赵尔巽 中华书局1977年12月版
[2] 《大清实录》日本东京大藏出版株式会社影印本
[3] 《清史列传》中华书局1928年版
[4] 《康熙传》蒋兆成、王月根著
[5] 《水畅河清——治河专家靳辅、陈潢》刘兰霞著
[6] 《简明清史》戴逸主编 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查看评论 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