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网站首页答辩论文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

试论余华创作风格的转变

  • 简介: 原文 萨特——人自由选择自己的本质。对于余华来说,人是一种“反自我”的动物。他的行动就是剥夺自我,自取灭亡。人的生存从认知的角度来看有两件事情要做:第一是认识世界。第二就是认识自我。对于人本身的认识正是对于世界与自我认识的完美...
    • 请与管理员联系购买资料 QQ:5739126
  • 论文简介
  • 相关论文
  • 论文下载
原文

萨特——人自由选择自己的本质。
对于余华来说,人是一种“反自我”的动物。他的行动就是剥夺自我,自取灭亡。
人的生存从认知的角度来看有两件事情要做:第一是认识世界。第二就是认识自我。对于人本身的认识正是对于世界与自我认识的完美结合。
在1987年,以一篇风格独特的短篇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正式踏上文坛,余华的小说以对读者精神上的压抑,迥异于以往以训诫或是娱乐为目的的作品,因而被归列到热衷于“形式”的“先锋派”之中。然而时至今日,十几年间余华的创作也发生着改变,正如他在《河边的错误.跋》中公开表示的:“一成不变的作家,只会快速奔向坟墓”一样。我们看到,在1991年之前,余华的作品中充满了罪恶、丑陋、暴力、阴谋和死亡,他用他独特的“零度情感叙述”向人们展示出一个怪诞诡谲的“非理性世界”--《现实一种》中山峰、山岗兄弟两家的互相残杀;《劫数难逃》中露珠、东山夫妻之间的仇恨与报复;《世事如烟》中以符号为名字的人物走向死亡的麻木与坚决……他像是在着意用偶然、错误、劫数、刑罚、战栗、台风、鲜血、死亡之类的字眼先声夺人,也给阅读者一个心理准备,不至于被文中随处可见的意外、暴力、血腥和诡异吓着了。即便如此,阅读的过程仍让人不寒而栗,虽然余华也在小说题目中镶嵌了现实、世事、往事、事件、爱情、夏季、故事、历史之类的字眼,甚至用一九八六年、四月三日、十八岁这样的确切限定来表明他写的就是真实生活,然而越是这样却越显得模糊,它们更像成人童话。


  目录

1.对于余华来说,人是一种“反自我”的动物。
2.在1987年,以一篇风格独特的短篇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正式踏上文坛,余华的小说以对读者精神上的压抑,迥异于以往以训诫或是娱乐为目的的作品,因而被归列到热衷于“形式”的“先锋派”之中。
3.在《河边的错误.跋》中余华开始小心地把自己对现象世界“非理性本质”的认知埋藏在故事之中,用平淡的日常生活来化解这种“形而上”哲学理念的尖锐性,以达到或部分达到自己阐释主观命题的目的。
4.应该说余华的作品前后的变化是基于作者对于人的理解——就是对于自我和自我所生存的环境的认识。
5.从写作形式上来看,前期余华是用近乎极端的冷淡残酷的态度来叙述一个虚幻的世界。
6.然而在以后的一些作品中作者却似乎给了主人公更多的温情。
7.余华嘲弄了萨特:人的本质是非理性的,既不能选择,也无法改变。所不同的是,既然无法选择又不能改变,那么要么去死,要么忍受。


  参考资料

《隐匿的“非理性世界”(一)--论余华及其近作〈许三观卖血记〉》秦宇慧
《余华作品集》第2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5年
《活着》前言,《余华作品集》第2卷
《许三观卖血记》中文版自序,海南出版公司,1998年
《承受与挣扎──试论余华小说》 (1999.10.初稿) 来自网易社区

查看评论 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