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网站首页答辩论文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

文学是“人学”之我见

  • 简介: 原文 文学是“人学”之我见20世纪的中国文学为下一个世纪文学的更全面深入地推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其是“文学是人学”的观念的进一步确立以及80年代以来文学对人性的肯定和张扬,使文学健康发展有了十分可靠的人文基础...
    • 请与管理员联系购买资料 QQ:5739126
  • 论文简介
  • 相关论文
  • 论文下载
原文

文学是“人学”之我见

20世纪的中国文学为下一个世纪文学的更全面深入地推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其是“文学是人学”的观念的进一步确立以及80年代以来文学对人性的肯定和张扬,使文学健康发展有了十分可靠的人文基础和实现保证。但是有人提出,当下社会的审美情趣变了,一些文学作品中人性似乎被写得过于灰暗和功利,而少了些理想和美。变得崇尚速度、数量、技术、金钱和交易,变得在网络聊天室消磨时间,变得只有在厕所里或飞机上才会进行传统的文字阅读,被选择进入视野的是那些用铜版纸印制的时尚和各种实用读本。对文字的需求更多考虑的是足够的信息,而且要直接、简练、实用、新奇。至于散溢着墨香的砖头厚的小说,富有人生哲理的散文随笔,还有那些具有音乐魅力的诗歌,没有多少人愿意去读,除非是那些被媒体拼命炒作的东西可能会找来翻一翻。

写恶、写丑、写人性的黑暗的东西之所以这么多,我想,一方面是因为新时期以后,我们对以前不少文学作品中廉价、肤浅、虚假的乐观主义开始反感和厌倦,另一方面也和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文学潮流的传入有关,和音乐中出现的噪音,绘画中出现的不和谐的色彩是一样的道理。读者抱怨文学“不好看了”,我想,这主要是由于表现人性美的作品太少了,让读者感到希望和力量的作品太少了。文学应当将触角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真正让文学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容纳足够的思想深度和美善情怀,这是我的观点。“需要特别指出的是,80年代对人性人道主义的批判并没有得到理论界的普遍认同,到了90年代,西方文艺界反理性,反艺术、宗教化的趋向逐渐得势,暴力、色情等丑陋的东西被当作有趣把玩、展示、炫耀,中国的文艺界中也有不少以次为时髦的时候,文艺界进一步认识到了人性、人道主义在抵制这类不仅反理性、反艺术,而且对人类本身的存在价值提出挑战的所谓文艺界思潮时所拥有的力量、价值。于是,在世纪末,思想更加紧了对文学人文精神的研究,强调要在思想文化领域进行人文精神的补课,认为人文精神至少体现了现阶段人类进步与发展的方向⑴。”我觉得,文学作品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生活、是人生


  目录

思考之一:20世纪成功表现人性的典范
思考之二:同题材作品中两种人性观之比较
思考之三:理想状态与现实可能的分野


  参考资料

⑴:庄锡华著 《文学理论的世纪风标》 2001.3 江苏文艺出版社 第152页。
⑵:葛红兵著 《文学概论通用教程》 2002.5 上海大学出版社 第43页。
⑶、⑷:钱谷融 《论文学是人学》 《文艺月报》 1957年第5期 第39—41页。

查看评论 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