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网站首页答辩论文经管论文经济论文

社会经济形态转型条件下“结构性农业经济”的构建

  • 简介: 原文 21世纪中叶的中国现代化是以农村为标志,还是以城市为标志?这一设问在当代的现代化理论看来似乎有些怪异之嫌,但事实上,这正是我们当代社会发展与社会现代化理论所缺少的一个重要观念和视角。这是因为,如果在21世纪的中国仍然有80%的农...
    • 请与管理员联系购买资料 QQ:5739126
  • 论文简介
  • 相关论文
  • 论文下载
原文

21世纪中叶的中国现代化是以农村为标志,还是以城市为标志?这一设问在当代的现代化理论看来似乎有些怪异之嫌,但事实上,这正是我们当代社会发展与社会现代化理论所缺少的一个重要观念和视角。这是因为,如果在21世纪的中国仍然有80%的农民,中国就不可能实现整体现代化。这一认识观的最终结论应该是:人类社会未来的现代化应该是有农业没有农民。如果乡村的生活方式与生产格局不改变,那么即使达到某种收入指标,也不能称为是现代化。西方有些发达国家有85-90%以上的城市人口,也就是说,中国要达到中等国家的发达水平,城市人口至少应占国家总人口的50%以上。这意味着到下世纪初的中叶,中国有4亿左右的农业人口进城,而这一前提恰恰是市场经济得以深入运行的基本条件。面对当代中国农村发展的各种差异,要研究当代中国的农民问题,就必须注意研究的区位、层面和范畴。只有从典型的传统农业社会的乡村经济关系发出,研究影响农业社会观和生活方式的负面文化,才能使研究结论具有普遍性。中国所保存的传统农业社会的特点、内涵非常复杂,在此只举其中比较牢固的五种传统农业社会的负面“文化因子”:


  目录

一、传统农业经济结构中的农民文化心理构成及特质
二、“乡村人”转化为“城市人”的“社会力”与“动力因”
三、社会经济形态转型期“结构性农业经济”的构建


  参考资料

注:
①②张鸿雁:《论市场经济的发展与中国城市现代化道路及方式选择》,《城市问题》1994年第6期。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424页。
③A·W·刘易斯:《二元经济论》,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第8-9页。

查看评论 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