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网站首页答辩论文语言论文语言学

人际冲突话语中的隐喻类型及频率

  • 简介:(毕业论文 页数:5 字数:5289) [摘要]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出发,并参照斯特劳斯的开放式编码模式,通过对有关人际冲突话语语料中隐喻现象的分析,旨在说明在该话语类型中隐喻的使用范围、分布类型、使用频率以及相关的调质特征。 [关键词]人际冲突话语...
    • 请与管理员联系购买资料 QQ:5739126
  • 论文简介
  • 相关论文
  • 论文下载

(毕业论文 页数:5 字数:5289) [摘要]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出发,并参照斯特劳斯的开放式编码模式,通过对有关人际冲突话语语料中隐喻现象的分析,旨在说明在该话语类型中隐喻的使用范围、分布类型、使用频率以及相关的调质特征。
[关键词]人际冲突话语 隐喻类型 频率 策略 调质

 

目录

一、引言
二、研究方法
三、结 果
四、讨 论
五、结 语

一、引言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以Lakoff、Johnson等人为代表的认知语义学家们第一次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即隐喻是从源域向目标域,也就是从一个具体的概念域向一个抽象的概念域的系统映射:隐喻不仅是语言层面上的现象,而且是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1][2]。这些提法促进了认知语言学的整体发展,也促进了隐喻的跨学科研究。但由于莱氏理论中所采用的语料大多是主观的、静态的,因而使其理论在客观性以及可验证性方面屡招质疑[3][4][5]。因此,通过结合语用学理论,对真实语境条件下的话语中的隐喻现象的认知分析逐渐成为国内外学界的共识。冲突话语(conflict discourse)是一种普遍的社会文化现象,是话语分析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所谓冲突话语,是指交际过程中一方的话语与另一方的话语发生冲突,这种冲突表现为交际的一方反对另一方的言行、举止,或就某人某事双方持有不同意见,继而发生话语冲突。 许多言语行为和言语事件都包含在冲突话语之间,包括争执、反驳、争吵、反对、争论等[6](P37)。其中,人际冲突话语(interpersonal conflict discourse)由于其事件的突发性、发展的不可预见性等特点自然成为研究隐喻动态现象的最佳选择之一。Gayle 和Preiss[7](P294)曾对工作场所中发生的冲突进行了语料收集,发现隐喻的确出现其中,如:“we don’t always see eye to eye”,“rallying to the cause”,and “hitting a nail on the head”。而McCorkle 和Mills[8](P63)通过对受试者所记录的有关冲突事件的分析,发现其中12%的受试者并未运用任何隐喻表达方式,这就对一直以来认为交际中隐喻是无处不在的观念给予了强有力的反驳。该结论还发现,冲突中的受试者所使用的隐喻表达方式无一例外地采用了消极策略(negative strategies),隐喻的源域范畴主要集中在动物、自然过程等方面,并主要采用了单向交际(one-way communication)方式。Wilmot和Hocker[9]也通过观察冲突双方的观点以及事件的严重程度,指出了隐喻在调控话语冲突方面所起的作用。
尽管上述研究成果推动了隐喻在人际冲突话语方面研究中的深入,但在冲突事件中,双方使用的隐喻范围以及隐喻本身的功能意义如何确定?对此,学界一直以来少有关注。Pugh,Hicks以及Davis[10]等人认为,由于隐喻是以体验主义(embodiment)为其哲学基础的,因此,我们必须对每一条隐喻的认知结构有所掌握,以便深入了解构成隐喻的各成分之间是如何比较的,从而显示结构内各成分之间的关系及受到自然世界所限制的现实。Leeman[11](P166)指出,隐喻不仅是喻者了解世界的一面三棱镜,相反,它也左右我们对世界其它事物的认识,即每个人经验构建的途径。
本文依照格雷希尔和斯特劳斯[4]的持续性对比方法(constant comparison method),同时参照斯特劳斯[12]的开放式编码模式(open mode of coding),采用数据分析的方式对冲突话语中隐喻的类型和频率进行了分析,并试图回答以下的问题:(1)在书面冲突语料中,隐喻使用的范围有多大?(2)哪些隐喻类型的使用频率较高?(3)特殊冲突隐喻簇(conflict metaphor clusters)反映出哪些表情意义(emotional meaning)?表情意义与冲突策略的相关性如何?(4)话语中隐喻的调质特征(tonal quality)与事件性质及受试者的性别相关性如何?

二、研究方法

(一)数据收集与分析
我们在收集数据时采取了以下两种方式。首先,共有54份材料来自于吉林、辽宁和河北的三所高校的心理咨询研究室的咨询记录,其余的262份数据来自于三所高校受试者的书面报告。为了保证调查结果的完整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我们采取了以下步骤:首先,我们向所有被调查对象表明,此次调查报告将不会涉及任何个人隐私,所有的书面报告将只需填写性别、年龄、有无课外打工(包括家教)经历以及是否在校内居住等几项信息。第二,在取得相关院校有关负责人同意后,所有书面报告将在学生的课余时间完成,并有相关人员统一收集。第三,书面报告的提交期限为三周。所有的咨询记录和书面调查报告收集后,我们采用了社会学数据分析软件(SPSS),通过描写统计方法对所有相关数据进行分析。
(二)受试
受试者为吉林北华大学、沈阳师范大学和秦皇岛燕山大学三所高校中不同年级的在校学生,学生总数为316人。男生比例为36%,女生为68%。受试者年龄为18-21岁。
(三) 研究步骤及方法
首先,共有262位受试者以书面报告的形式来描述本人曾经经历过的一件日常的冲突事件或争吵。随后,受试者将依据我们给出的调查表来回答以下问题:发生冲突或争吵的原因是什么?冲突或争吵的对象是谁?严重性如何(通过1-10级来确定)?结果如何?在事件过程中,受试者感觉如何?随后,我们随机抽取了其中的160名受试者来口头回答一个问题:你是否能打个比方来形容一下整个事件?
经过上述方式整理后,所有的书面报告通过两种独立的评价标准来保障所有的报告中的编码的可靠性(参见表1),即依照Glaser和Strauss[11]的持续性对比方法(constant comparison method)来区分扩展型隐喻(elaborated metaphor)与常规型隐喻(routine metaphor)。作为一种定性研究的操作模式,持续性对比方法主要涉及到以下四个独立而相关的步骤:(1)对比适用于各个范畴的诸多事件;(2)各范畴之间以及成员特征的结合:(3)划定理论;(4)产生理论。由于常规型隐喻方式在刻画人物感情方面,尤其是在表现人际冲突双方的情感意义方面,明显不如扩展型隐喻的表现力强,因此,常规型隐喻仅被列入计算相关频率而不用作话语方面的讨论和分析。同时,参照Strauss[12]的开放式编码模式(open mode of coding),每条扩展型隐喻都依照表现力(expressiveness)和调质(tonal quality)标准来归类。随后,所有类别会被分为不同的情感范畴,如积极型、困扰型、无助型等。详见下表:

三、结 果

分析结果表明,冲突发生主要集中在个人关系(38%)、学习(16%)和生活(11%)方面。发生冲突的对象依次是家庭成员(32%)、恋人(19%)、同学或朋友(17%)、餐厅或公寓管理者和服务人员(16%)、陌生人(14%)以及领导或老师(2%)。受试者采取的最常见的行动方式是向对方直接交涉(58%)。在冲突过程中,受试者普遍感到不同程度的沮丧(56%)或愤怒(21%)。受试者在冲突过程中主要采用分散型(37%)和被动型(36%)策略。在对从1级到10级的冲突严重程度分析后,得出的平均值为5.68。
关于在冲突语料中隐喻使用的范围问题,我们发现,只有35%的受试者选择使用隐喻。随后,通过对第二项追加问题(能否打个比方来形容一下该事件?)结果的统计,也仅有65%的书面报告使用了隐喻方式(其中2%的受试者使用了两条隐喻)。由此可见,即便是在提示受试者使用隐喻的情况下,仍有35%的受试者没有使用任何隐喻表达式。

查看评论 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