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网站首页答辩论文哲学论文中国哲学论文

当代新儒家的道统论

  • 简介: 原文 近年来,当代新儒家受到来自传统文化研究群体内部的批评,确切地说是受到同样对儒家传统采取卫护立场的某些专家学者的批评。可以说自新儒家作为中国现当代思想史、学术史上的一个派别出现之日起,此类情况就时有发生,但近年此类批评所表...
    • 请与管理员联系购买资料 QQ:5739126
  • 论文简介
  • 相关论文
  • 论文下载
原文

近年来,当代新儒家受到来自传统文化研究群体内部的批评,确切地说是受到同样对儒家传统采取卫护立场的某些专家学者的批评。可以说自新儒家作为中国现当代思想史、学术史上的一个派别出现之日起,此类情况就时有发生,但近年此类批评所表现出的系统性和尖锐性,却是前所未有的。应当说这种情况的出现并不是坏事,它在一定意义上标示了儒学研究的进展和深入,因为来自自由主义等方面的批评更多地是着眼于儒学的社会功能及其对民族现代化所可能发生的影响,而来自传统营垒内部的批评则首先是着眼于对儒家和儒家传统本身的认识,从重建传统的角度看,应当说后一方面的争论更深入到了问题的核心。
无论人们抱怎样的态度,当代新儒家作为中国现当代的一个思想文化派别或思潮的存在乃是一不可掩盖的事实,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方面对之加以定位,例如从近代以来的文化冲突中定位,从中国现当代思潮的相互关系中定位,从民族现代化的过程中定位,从纯学理的(哲学的或宗教的)层面定位,从学术史的层面定位,乃至从人类文化的现代发展及其前景方面定位,等等。但是,更重要的我们对新儒家还必须从儒家思想自身的传衍发展的角度为之定位,这关涉到对儒家和儒家传统本身的理解和认识。如何认识儒家思想的基本精神与核心内容?当代新儒学与传统儒学之间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关系?新儒家对儒家思想的诠释和发挥能够代表儒家思想之现代发展所应有的方向吗?亦或表现出某种实质性的误导与不相应?这一类问题的讨论和诘难已经与来自自由主义方面的批评有实质性的差异,因为在后者的批评中通常已经预设了新儒家思想与儒家传统之间的一致性。
在来自传统营垒的诸种批评中,又以余英时先生在《钱穆与新儒家》一文中对当代新儒家思想的检讨较具影响力和代表性。[1]本文的思考与拜读余先生的文章有关,但本文的立意却不能简单地归结于呼应或回应余先生文章中的问题,[2] 而是立足于客观地分析新儒家道统论的形成及其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对于儒家与新儒家的道统论(特别是儒家自身的发展中所谓道统与学统之关系)的一点认识。


  目录

一、 梁、熊、冯的有关思想
二、牟宗三先生重建道统的三个环节
三、从儒家的道统论到新儒家的道统论


  参考资料

1 《钱穆与新儒家》一文收入余英时《犹记风吹水上鳞》一书(台北三民书局1991年版)。
2 由此方面系统回应余英时先生的批评者,可参见李明辉《当代新儒家的道统论》一文,载《鹅湖月刊》第224期(1994年2月)。
3 参见《犹记风吹水上鳞》,第56、70页。
4 参见《钱穆与新儒家》第95页。
5 《孟子·公孙丑下》
6 韩愈:《原道》
7 《犹记风吹水上鳞》,第70页。
8 参见李明辉《当代新儒家的道统论》。
9 《十力语要》,卷三,第44页。
10 参见拙文《现代新儒学的逻辑推展及其引发的问题》,《新儒家评论》第一辑,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4年8月版,第152页。
11 《原儒》,上海龙门联合书局版,上卷,第8页。
12 《读经示要》,重庆南方印书馆1945年版,第85年。
13 《原儒》上卷,第51页。
14 同上。
15 参见《梁漱溟全集》,第七卷,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6 参见拙文《现代新儒学的逻辑推展及其引发的问题》。
17 《三松堂全集》第5卷,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2页。
18 参见《三松堂自序》,北京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247页。
19 参见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895页。
20 牟宗三:《生命的学问》,台北三民书局1970年版,第61页。
21 熊十力:《读经示要》,台北明文书局1984年版,第464页。
22 《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一),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75年版,第97页。
23 同上,第192页。
24 牟宗三:《心体与性体》(一),台北正中书局1968年版,第13页。
25 同上,第14页。
26 同上,第12页。
27 熊十力说:“凡经,有孔子亲作者,有孔子口说而弟子记之者。”(《原儒》上卷,第6页。)
28 《心体与性体》(一),第245页。
29 同上,第192—193页。
30 《原儒》上卷,第13页。
31 《读经示要》,第328—329页。
32 《生命的学问》,第101页。
33《礼记·乐记》
34 《梁漱溟全集》第三卷,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03—104页。
35 同上,第115页。
36 叶适:《习学记言》。
37 《心体与性体》(一),第262页。
38 同上,第263页。
39 同上,第278页。
40 同上,第19页。
41 牟先生对此有进一步的判释,以三系说取代程朱、陆王之说。
42 《心体与性体》(三),台北正中书局1969版,第369页。
43 同上,第368页。
44 同上,第383页。
45参阅《心体与性体》第368页。
46 《心体与性体》(三),第369页。
47 同上,第383页。
48 《心体与性体》(一),第20页。
49 《心体与性体》(三),第403—404页。
50 同上,第403页。
51 《心体与性体》(一),第20页。
52 同上,第49页。
53 《生命的学问》,第36页。
54 同上,第38页。
55 牟宗三:《五十自述》,鹅湖出版社,1989年版,第86页。
56 同上,第88页。
57 同上。
58 同上,第102页。
59 同上,第103页。
60 牟宗三:《时代与感受》,鹅湖出版社,1984年版,第264页。
61 同上,第268页。
62 《生命的学问》,第115页。
63 同上书,第117页。
64 牟宗三:《客观的了解与中国文化之再造》,《当代新儒学论文集·总论篇..

查看评论 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