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网站首页答辩论文农学论文其他农学

论我国粮食价格保护制度的建设

  • 简介: 原文 一、粮食价格保护的主要依据粮食市场的波动性是实行粮食价格保护的主要依据。我国从1978年开始对粮食流通体制进行改革,先后经历了“统购统销”、“合同定购”、“保价放量”等阶段,市场化取向日趋明显,市场机制在粮食生产资源配置和粮食价...
    • 请与管理员联系购买资料 QQ:5739126
  • 论文简介
  • 相关论文
  • 论文下载
原文

一、粮食价格保护的主要依据

粮食市场的波动性是实行粮食价格保护的主要依据。我国从1978年开始对粮食流通体制进行改革,先后经历了“统购统销”、“合同定购”、“保价放量”等阶段,市场化取向日趋明显,市场机制在粮食生产资源配置和粮食价格形成中的作用不断加强,同时也使粮食价格大幅波动。我国粮食生产、流通和消费的特点,一是我国粮食商品率相当低,产量上的一定幅度的波动,往往会造成市场上商品可供量的更大幅度的波动。二是我国粮食市场主体行为,容易加重粮食价格的波动性。简单说,就是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往往逆向调节,“卖跌不卖涨”,“买涨不买落”。这些特点又加剧了国内粮食市场的波动。

(一)粮食供给特性 就一国范围来说,一种农产品的供给量是由如下方程形成的,即:供给量=国内产量-农民自留量±库存的变动量+进口量-出口量

在这个方程中,国内产量和农民自留量对于粮食的供给起决定作用。国内产量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它受自然、技术和经济三方面的影响,国内产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市场上的供给量。另外,农民自留口粮部分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我国是一种半自给经济,农户在粮食安全保障问题上对市场有一种特殊的不信任。无论从经济效益上合算与否,他们都倾向于通过自己种粮和自己存粮的方式,为其家庭的粮食安全提供保障。农民的这种行为特点,对农产品供给形成和价格形成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口粮自种倾向,主要影响粮食产量的形成;粮食自存倾向,则主要影响商品粮食的即期供给,特别是自存部分,相当于一个蓄水池,起调节粮食供给量的作用。
相对于其他商品来说,粮食的供给弹性较小。粮食的供给受生产周期的限制,当一个生产周期结束后,对粮食产量的调整只能在下一个生产周期进行;同时粮食生产的调整还受到土地、资本以及技术等方面的制约。因此,价格变化时,粮食供给调整的余地相当有限。
......


  目录

一、粮食价格保护的主要依据
(一)粮食供给特性
(二)粮食需求特性
(三)粮食供给弹性与需求弹性的比较
二、关于粮食价格保护的几个问题
(一)建立全国统一的粮食价格调控体系由于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商品,保护粮食市场的稳定,国家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二)明确粮食价格保护的目的
(三)粮食价格保护体系的内容
(四)确定粮食价格保护的水平
(五)做好粮食生产的预测工作
(六)制定粮食收购的季节性差价
(七)做好粮食保护价格收购的基础工作
 


  参考资料

参考文献

[1]柯炳生:《中国粮食市场与政策》,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 12

[2]郭 玮:进一步完善粮食价格保护制度,《中国农村经济》1997 7

[3]吴大忻:《若干国家农产品购销制度与价格政策》,农业出版社1985 3

[4]兰庆高:《农产品市场理论》,辽宁大学出版社1991年


  简单介绍

所谓粮食价格保护,即为了稳定粮食市场,从价格方面对粮食的收购进行保护。其目的是为了降低由于生产和供给的波动所带来的粮食价格的波动,同时保障农民收入的稳定。世界上许多国家特别是一些市场经济国家,都先后建立起了粮食价格保护制度。

查看评论 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