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网站首页答辩论文计算机毕业设计计算机论文

毕业设计 仿真支撑平台数据管理和网络通信的设计与实现

  • 简介:  毕业设计 仿真支撑平台数据管理和网络通信的设计与实现,共76页,41942字
    类型:Word   
    • 请与管理员联系购买资料 QQ:5739126
  • 论文简介
  • 相关论文
  • 论文下载
  毕业设计 仿真支撑平台数据管理和网络通信的设计与实现,共76页,41942字
   摘要
   实时仿真技术作为计算机仿真的应用分支,近年来伴随着计算机科学和信息技术的提高而快速发展。特别是仿真支撑软件的产业化、商品化和国际化进程中,计算机仿真已经成为现代设计和试验不可或缺的先进技术。
   一体化仿真支撑软件是实时仿真技术的重要应用,本文作者根据仿真支撑平台的特点及应用,设计了一个基于Windows平台的多用途和支持分布式应用的仿真支撑平台。
   仿真支撑平台除了提供仿真程序的编制和编译、任务的调度与管理以及数据管理等基本功能外,它还应具备实时控制、数据库管理及其相关的实时仿真数据库、共享内存区和数据网络通信功能。本文作者结合课题任务主要完成如下工作:
   (1) 利用面向对象的程序方法和模块化的建模思想,对仿真支撑平台中的数据库和网络通信进行了功能分析和模块设计,并根据Windows环境下大型仿真支撑平台的概念模型提出了平台的设计思路。
   (2) 实时仿真数据库的设计与实现,描述了实时仿真的数据结构;定义和创建了变量数据的共享内存区;提供了数据管理和维护的方法;使仿真程序中的数据具有动态可控性、可观测性和可修改性。
   (3) 实现了C/S模式下,支持多用户访问的实时网络通信、在线编译和调试程序,解决了客户端与服务器的数据同步和数据共享问题。
   (4) 根据软件工程的设计流程,作者利用面向对象软件测试方法和软件测试H模型的原理,对平台的功能进行了测试,并对软件中对系统性能有重要影响的功能模块进行了校验。
   通过对实际模型的运行和平台的测试表明,该支撑平台具有使用方便、功能齐全、性能稳定等特点。该平台可以应用于一般的仿真系统和科学计算程序的数据监控和调试。
   关键词:仿真 支撑平台 客户机/服务器 软件测试 网络通信
  
   目录
   第1章 绪 论 1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3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 5
   第2章 仿真支撑平台的总体架构 7
   2.1 仿真建模的相关知识 7
   2.1.1 仿真建模的基本概念 7
   2.1.2 仿真支撑环境的基本结构及实现方式 8
   2.2 仿真支撑平台的总体设计 10
   2.2.1 仿真支撑平台的体系结构设计 10
   2.2.2 仿真支撑平台软件开发涉及到的主要知识概念 16
   2.3 开发平台及开发工具的选择 18
   2.3.1 开发平台的选择 18
   2.3.2 开发工具的选择 19
   第3章 仿真支撑平台的数据管理的思路与实现 20
   3.1 仿真数据库的组成 20
   3.1.1 数据存储与管理技术的比较与选择 20
   3.1.2 仿真数据库的组成 23
   3.2 仿真数据库的设计思想 26
   3.2.1 仿真数据库的通用存储策略 26
   3.2.2 变量信息库的设计思想 26
   3.2.3 变量值库的设计思想 28
   3.2.4 仿真数据库的访问安全策略 31
   3.3 变量数据库的实现 32
   3.3.1 变量信息库的实现 33
   3.3.2 变量值库的实现 34
   第4章 基于C/S模式仿真支撑平台网络通信的实现 38
   4.1 系统网络结构与通信协议的选择 38
   4.1.1 系统的网络结构 38
   4.1.2 通信协议的选择 38
   4.2 网络通信的设计思想和通信方式的选择 40
   4.2.1 网络编程接口Winsock 40
   4.2.2 面向连接的流式套接字编程模型的设计 41
   4.2.3 通信方式的选择 42
   4.2.4 网络通信中数据的同步 45
   4.3 仿真主机与监控机之间实时通信程序设计 45
   4.3.1 服务器通信程序设计 46
   4.3.2 客户通信程序设计 51
   第5章 仿真支撑平台的测试与校验 53
   5.1 软件测试的相关概念 53
   5.2 面向对象软件测试方法 54
   5.2.1 面向对象软件测试 54
   5.2.2 软件测试模型 55
   5.3 仿真平台软件的测试与校验 57
   5.3.1 软件测试流程 57
   5.3.2 仿真支撑平台的测试 58
   5.3.3 仿真支撑平台的校验 62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4
   6.1 全文总结 64
   6.2 下一步工作及展望 65
   致 谢 66
   参考文献 67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与发表论文 70
查看评论 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