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网站首页答辩论文社会论文
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重点及几个关系
原文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是我国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搞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既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变化,及时有效地保障农民基本生活权益的迫切需要,也是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稳定发展、搞好计划生育的客观要求。近些年来,全国许多地方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核心是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中,需要建设的具体制度又有很多,就目前而言,广大农民群众的基本要求与愿望是实现“生(存)有所靠、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因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详细]
90年代去云南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研究
原文 云南农村传统的社会保障工作,主要是由民政部门在农村开展的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等项工作组成。这些工作为我省各个时期的社会安定、社会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但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省农村发生了结构性变化,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经济形式取代了人民公社集体经济,这樗着我省农村已由计划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在社会主义市场条件下,农村的经济形态和生产活动既不同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也不同于计划经济时期的人民公社集体经济,它的主要区别在于现阶段农民家庭生产的产品,最终要成为[详细]
中国农民与中国现代化
原文 “不了解中国农民,就不了解中国社会”。这句名言精辟地概括了在我国这样一个东方农业大国中农民问题的极端重要性。中国现代化的社会主义价值趋向,中国现代化的起步,中国的工业化道路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都离不开中国农民这个关键问题。毛泽东在解决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民问题上建立了巨大功勋,在探索中国工业化道路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教训。在毛泽东诞辰一百周年之际,我们选择了一个毛泽东已经提出,今天取得了重大新进展,但尚未完全做好的题目写了这篇文章,以表示诚挚的[详细]
中国农村基层的社会变化
原文 经济改革导致了民营经济成分的发展。农村经济改革的第一步是废除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原有体制和恢复家庭经济。在废除旧体制过程中释放出大量的劳动力(中国官方认为是1.5至2亿人——原因是连续5年来人均耕地面积不断减少。集体经济曾一度掩盖了农村劳动力的过剩,非集体化过程又把这个问题凸现出来)。这些人无法进入国有经济部门,只能从事私人经营。这便是党和国家当初不是反对、而认可民营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民营经济起源于农村和农民,使一些小商业和小手工工场发展成为大企业。官方一般把下列一些企业列为[详细]
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民问题研究
原文 十一亿多人口,九亿为农民,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无可回避的基本问题。列宁早在1913年就曾向东方各国的共产主义者发出过这样的号召:“你们面临着一个全民办共产主义者所没有遇到过的任务,就是必须根据欧洲各国所没有特殊情况来运用一般的共产主义理论和共产主义措施,必须看到农民是主要的群众”,“要根据这种情况来运用一般的共产主义理论和共产主义措施”。①深入开拓农民问题的理论研究,探寻农民问题的内容、实质、现状、产生原因,找出解决途径,是当今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关[详细]
我国农村社会变迁与农村社会学研究述评
原文 作者认为,近18年来中国农村社会学取得了极其丰硕的研究成果,小城镇研究、农村组织研究、农村社会结构研究、贫困研究、农村社会保障研究等领域完成了一批重要课题。尽管尚未发展成为一门成熟的学科,但以其涉及面广、紧随时代脉搏、实用性强、普及程度广为特点,还是形成了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与方法。同时,这种紧随时代脉搏和实用性强的特征也带来若干学科自身发展的突出问题,如作为社会学的一个分支所应具备的个性特征体现不足,失去了学科自身的稳定的发展,无形中增大了学科建设上的随意性。农村社会学期待[详细]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与特点
原文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仍是一个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农业大国,生产力发展水平极端落后。1952年工业净产值占工农业净产值的比重只有25.3%,工业劳动者占社会劳动者的比重只有6%。从50年代初开始,我国经过短暂的战后经济恢复阶段以后,进入了大规模的工业建设时期。由于原苏联模式的影响和为了巩固新生的革命政权的需要,我们选择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到70年代末,已建立了较为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在人均收入水平很低的条件下,实现了工业化发展的阶段性跃升。据世界银行的资料,1976年我国制造[详细]
略论当代中国农村的社会发展
原文 引子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发展?对此要有科学的认识,切勿陷入把单纯的数量增长当成社会发展的误区。美国著名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专家黄宗智区分了“扩大产出的‘增长’”与“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发展’”,认为“对中国来讲,这一区分是关键的,生动地表现在解放后30年的经历,农业总产出扩大了3倍,而劳动生产率和人均收入全然无改进。”[(1)]中国农村长期“以劳动边际报酬递减的代价换取了农业生产的劳动密集化”[(2)],造成了“没有发展的增长”[(3)]的局面。社会发展超越单纯的经济规定,涉及经济[详细]
江苏农村居民的收入差异
原文 经济发展与收入分配的相互关系及其变动规律,是国际经济界长期关注的重大课题之一。库兹涅茨(Kuznets)、阿德尔曼(Adelman)和毛瑞斯(Morris)、鲍克特(Paukert)、阿鲁瓦利(Ahluwalia)、钱纳里(Chenery)和塞尔昆(Syrquin)等经济学家对收入分配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供了大量的经验性证明,得出的一个主要结论是收入不平等是发展中国家的一个重要特征。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其经济发展与收入分配差别状况,已日益受到关注,通常作为有较佳[详细]
非农化过程中的农村妇女
原文 70年代末以来,在中国这个拥有世界上最农村人口的国家,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进着农村非农村非农化过程。仅1980~1995年15年间,乡镇企业数量增加了15倍,产值以年增多30%的速度增长,乡镇企业职工由2999.7万增加到12862.1万亦即又有9800万农民洗脚上田改变了职业身份)。在一些非农化程度高的地区,非农产业已取代了传统农业成为农村最活跃的主导产业(如江苏省农村1995年非农产值已达到农村社会总产值的85%,如无锡市高在96.1%)(《江苏年鉴》1996)。在这里我[详细]
非正式迁移人口迅速增长的成因及实现劳动力有序流动的..
原文 内容提要〓自80年代以来,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人口的移动正经历着内在机制和外在形态方面的深刻变革。其突出的表现就是“非正式迁移”人口的迅速增加。正在加大的地区差距是非正式迁移人口迅猛增长的原动力。而抑制人口迁移的政策性壁垒大大减少是人口大规模流动的真正的外在性原因。实现劳动力的有序流动,必须对劳动力流动的流量和流向进行有效导控,增加内地和大中城市就业机会的有效供给,建立和完善劳动力市场。关键词〓〓非正式迁移人口〓〓劳动力〓〓有序流动〓〓对策自80年代以来,在中国经济由计划体[详细]
关于中国现阶段农村劳动力流动制度建设的思考
原文 物生产的劳动力,由于其数量大,劳均耕地不足,难以使所有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结合,而显现出的多余部分由农村流向城市,由农业流向二、三产业的过程。中国历来人多地少,人地矛盾尖锐。但1978年以前,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却基本上是“冰封”的,不存在大规模转移。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特别是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赋予了农民相对独立的生产自主权,农民才第一次有可能根据市场的需求,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将剩余劳动力转出农业,使原来一直隐蔽的剩余劳动力游离出来形成流动与转移。中国是发[详细]
“安土”观念对农民现代化的负面影响
原文 内容提要〓中国的现代化事业是在农民占绝对多数人口的现实背景下进行的,因此,农业人口素质的现代化问题始终具有最根本性的意义。本文认为,中国农民特有的那一份深沉的“安土”心理,即对乡土的过份依恋心理对农业人口素质的现代化是一个重要的障碍。这个障碍主要表现为,其一,在“安土”心理中极易在人格塑造中形成一种保守性性格,缺乏开拓创新的进取心;其二,在“安土心理中也易在人格中形成一种自大的封闭性格,这种封闭性格主要表现为形成唯我独尊的心态。作者认为,改革这种“安土”心理的一条重要途径是,要[详细]
转型时期我国社会中介组织在政府与社会弱势群体间的
原文 社会弱势群体问题在我国一直存在着.解放初期政府实行的牺牲农业,发展工业的政策,使农民成为我国最大的社会弱势群体,但由于城乡对立的二元机制等因素,一直未被重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入一个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转型时期,从身层意义上讲,我国正在进行着利益的再分配.这一时期,城市社会弱势群体大量涌现,使弱势群体问题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而再我国的行政改革中,一大趋势是职能的下放,“把许多由政府承担的公共管理和服务职能在政府监空下由社会来承担,在社会生[详细]
21世纪中国政府职能转变方向
原文 21世纪的到来,为我们开辟了一个人类发展的新纪元,一个国家要想在21世纪的世界格局中站稳脚跟,必须有强大的经济实力作保障才行。我国在改革开放后,经济迅速增长,综合国力不断提高,但经过20年的发展,我国政府职能与市场经济发展的一些矛盾也在世纪初暴露出来,一些政府职能严重阻碍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要在21世纪发挥一个大国应有的作用,要完成在21世纪中期发展为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当前一个主要任务就是转变政府职能,使之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有力的促进市场经济的繁荣。而政府职能的转变应从以下[详细]

总数:735 首页上一页下一页尾页 页次:37/37

热门关键词

最新论文

随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