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网站首页答辩论文经管论文经济论文

中西部农村农产品流通渠道和方式的变革

  • 简介:(页数:5字数:5984)摘 要:在商品经济中,生产是基础,流通却是实现收入最重要最直接的手段。当前,我国“三农”问题突出,集中的表现为农产品价格低—农民收入低—农村再生产能力低—农产品供给能力萎缩&am...
    • 请与管理员联系购买资料 QQ:5739126
  • 论文简介
  • 相关论文
  • 论文下载

(页数:5字数:5984)摘 要:在商品经济中,生产是基础,流通却是实现收入最重要最直接的手段。当前,我国“三农”问题突出,集中的表现为农产品价格低—农民收入低—农村再生产能力低—农产品供给能力萎缩—农民收入低……的恶性循环。因此,在国家加大支农资金的投入外,如何增强农村体系自身资金的再生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结合中国农村区域发展不平衡等特点,探讨我国各地区应如何选择合适的农产品交易模式,为农民增产增收打下良好基础。
关键词:农业经济;农产品;中间商;农村经纪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

目录:

一、中西部农村现阶段农产品流通的几种模式
二、 农产品流通渠道和方式分析
三、农产品交易模式的发展趋势
四、 结论及建议

当前,国内对“三农”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进行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内部结构调整优化,农村生产制度创新等生产性领域。生产是一切商品经济的起点,产品是市场存在的物质基础,因此,有效解决农村的生产问题是实现农民脱贫致富的基础。但是,耕地面积的限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农业生产成本随之而提高,然而农产品价格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增长,造成农业实际收益不佳。因此,提高农产品价格,增加农民收入是另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而要使农产品的价值最大化的转化为农民收入,就必须考察农产品的流通过程,尽量减少农产品的交易成本,减少在交易中农民利益的流失。
一、中西部农村现阶段农产品流通的几种模式
1、“农产品+消费者”模式。生产决定流通,流通反作用于生产。从农村经济的发展过程来看,在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年代,农村生产是以自给自足为主,不存在商品流通的问题。而我国在实行计划经济时期,由于计划生产,实行公有制,农产品产权是国有,也就不存在流通这个环节。而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对农产品拥有产权,在自给自足之余,还有部分剩余的农产品,这部分农产品通过零售市场(农村俗称“赶场”)卖掉。在这个市场上,产品一般为未加工的纯天然品,供给规模小,需求者为个人,目的是满足自身的消费需要。笔者将这种流通模式称为“农产品+消费者”模式。其最大特点是市场化程度很低,交易规模小,市场参与者单一,与小农经济下的生产相适应。
2、“农产品+中间商1+中间商2+……+厂商”模式。随着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经济的繁荣,农村剩余产品日益丰富,农民的需求层次也不再只局限在一个较低的水平,恩格尔系数的下降成为必然。在这个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农产品需要通过交换进入流通领域,但是在“赶场”上的个人消费者已经无法“消化”掉全部产品。因此更多的农产品需要提供给农产品加工公司进行再加工。不可否认,农产品加工公司对农产品需求相对来说是巨大的。但是公司和农民通过“赶场”进行交换存在无法克服的困难,高昂的交易成本使得这种交易不切实际。这样作为障碍的清理者——中间商应运而生。中间商是通过低买高卖,以差价作为利润的商人,即低价收购农产品,高价卖出。笔者把这种流通模式称为“农产品+中间商1+中间商2+……+厂商”模式。

查看评论 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