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网站首页答辩论文教育论文其他教育学

探究型教师的特征及培养途径

  • 简介:(毕业论文 字数:4 字数:5011)摘 要:本文通过概述教师职业发展的历程,就探究型教师提出的背景、意义与价值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了培养探究型教师的四个前提条件,即个性文化的解放、教育体制的解放、教师的自我解放和培养体制的解放等。 关键词...
    • 请与管理员联系购买资料 QQ:5739126
  • 论文简介
  • 相关论文
  • 论文下载

(毕业论文 字数:4 字数:5011)摘 要:本文通过概述教师职业发展的历程,就探究型教师提出的背景、意义与价值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了培养探究型教师的四个前提条件,即个性文化的解放、教育体制的解放、教师的自我解放和培养体制的解放等。
关键词:教师职业;探究型教师;培养

 

目录

一、探究型教师的提出
二、如何理解探究型教师
三、如何培养探究型教师

人类社会的教师职业经历了一个漫长而辛酸的发展过程,在近现代文明的影响与促进下,教师职业的地位与待遇越来越高,同时社会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教师职业面临一场质的变革,教师职业在专业前提下,同时提出了要培养探究型教师的新目标。
一、探究型教师的提出
我国教师职业的发展从政治地位与社会地位综合而形成的角色类型来说,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发展过程。先秦时期的官学发展比较系统,其性质是“政教合一”,教师享受官员待遇,这是一个“以吏为师” 的时代。自秦朝至南北朝知识分子深受压抑,知识分子“不敢为师”。隋朝至清朝由于科举制度的功利影响,知识分子都在功名场上挣扎,惟有考场失利者,官场不得意者才不得已选择教书糊口,形成了“学而优则仕,考而劣则师”的局面。民国时期天下纷争,知识分子在动荡不安的环境中可以说是“苟且为师”。
新中国成立后的1956年至1978年是非常时期,广大知识分子广受打击,教师待遇极差,政治地位极低,知识分子是“难以为师”。改革开放后知识分子地位逐步恢复正常,待遇有所提高。教育立法与教师管理的规范化,如相继出台的《教师法》、《教师资格条例》和2001年4月1日起,国家全面实施教师资格认定工作,都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我国教师的“职业化与专业化”程度的提高。
西方教师职业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由古希腊时期的“自由职业”、中世纪的“牧师”、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大师”、工业革命时期的“教师”、近现代的“专门化教师”和当代的“专业化教师”等过程。西方教师职业的专业化发展起步较早,从60年代末就提出专门化,70年代提出专业化,80~90年代提出专业化的制度建设。
中国的知识分子由于封建社会长期的文化高压政策管制与科举制度的诱导,逐步形成了一些不利于自身发展与解放的特质,如妥协性、软弱性、虚荣性、内向性等,中国的广大教师作为知识分子的一部分,也同样缺乏与改革开放同步的个性与创造性,由此影响了教师这一职业的社会地位与社会影响。
在教师职业专业化过程中,教师的自我意识全面提升,教师面临着自身如何发展与如何自我建设的问题,教师的素质由外在的社会性指标向内在的专业素养与思想素养转化。教师在发展过程中如何摆脱传统的束缚,接受与形成新的人文思想、科学思想去进行新世纪的教育活动。探究型教师的培养也就在这一条件下提了出来,并从发达国家迅速传播到我国,使教育界广泛接受了这一新的教师职业发展思路。
二、如何理解探究型教师
探究型教师是指在教育思想、教育理论上有深刻的认识与思考,对教育体制、教育实践有着全面的理解与判断,对教育目标、教育手段与教育内容有着自己独特的眼光和审美价值,能以自己系统的观念去构建新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能够自觉地对教育体制、教育实践进行建设,能够对教育目标、教育内容与教育手段进行完善并勇于改革的教育主导者。探究型教师必然是教育思考者与教育实践者,必然有自己的成熟而系统的教育价值观与理念。探究型教师不是每个教师都可能做得到的,而只是教师队伍中极少数有思想、有能力、有改革意识的成功型教师。
探究型教师是教育事业的灵魂,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动力,是教育工作不断改革发展的思想源,也是教师职业发展的探索者。
在现代教育中,倡导人文意识,强调以人为本,最重要的是尊重人的个性与特点,也认同人有差异地学习与发展;教育思想的进步实质上是教育体制的进步,是教育个性的体现,也是有教育的创造性与社会价值的体现。而教师是保证教育个性与教育价值的基础,探究型教师又是教育进步的桥梁,也是现代教育的标志。没有探究型教师,也就没有人性解放和个性发展等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探究型教师是学科教学改革与发展最重要的力量,没有反思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理解与思想,没有批判就不可能有建设与完善,因而批判与反思正是学科建设的必需。实践中许多教师在等待着课程改革、管理改革、教学评价的改革,也在等待着教育理论界的思潮推动其思维的发展。然而不积极地进行系统反思,不着力于批判性建设,也就导致学科教学在高度稳定、重复、封闭、教条的氛围下周而复始地进行而不能取得任何进步。
真正的探究型教师,必然又是导师型的教育者,注重对学习者进行思想引导和启迪,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能够科学地掌握学生的学习心理,而不只是在传播知识时照本宣科,也不只是甘愿作一个教书匠,没有思想、没有灵魂地教学终身。探究型教师会在更大程度上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与培养,有利于教育目的的实现。
三、如何培养探究型教师
探究型教师的培养须有一定的社会环境条件。如具有以个性文化为核心的社会文化环境,教育体制中的教育活动与教师的管理、评价的科学合理,教师聘任与工资制度的科学合理,高等师范院校培养机制的科学合理等都是新型教师培养的前提条件。但这些条件,在目前情况下,并没有或部分没有具备。为此,必须作必要的改革,以满足这些前提条件。
1. 个性文化的解放
在中国约束知识分子的就是其掌握的文化本身,只有中国文化的全面解放,才能导致知识分子的个性解放。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内容必须不断发扬光大,但也有许多内容是必须不断改革与扬弃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功利观、处世观、成就观等都有许多消极的因素。如“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如“货与帝王家”,如“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等都是相当消极与功利的。读书的目的偏重于主观的改造,对荣华富贵的追求,而较少改造自然、征服世界、创造财富等积极进取的内容。又由于中国传统文化中,把工、商、匠视为下九流,而只崇尚修习圣贤书,因此封建社会知识学习的内容只有“三、百、千,四书五经、诸子百家经典、各代历史要籍”等人文类书籍,而没有科学与自然的知识。如此,知识分子所表现的社会价值就非常有限,也导致知识分子对封建王权的完全依赖性,又因此而使知识分子的个性丧失殆尽。而没有个性的知识分子在自然科学方面难于有所成就,这是中国古代的自然科学相对落后的原因;在政治迂腐固执,很自然地也就成了封建统治者最顽强的统治工具。

查看评论 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