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网站首页答辩论文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

从知识分子角度对《彷徨》的解读

  • 简介:(页数:3字数:4017)摘要: 在鲁迅立人说的基础上,对《彷徨》中的知识分子的个性特征进行考察,发现他们既有着对传统的难以剥离,又有着对自身知识分子身份建构依据的不明,显示出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精神历程的艰难和曲折。 关键词: 《彷徨》;知识分子;个...
    • 请与管理员联系购买资料 QQ:5739126
  • 论文简介
  • 相关论文
  • 论文下载

(页数:3字数:4017)摘要: 在鲁迅立人说的基础上,对《彷徨》中的知识分子的个性特征进行考察,发现他们既有着对传统的难以剥离,又有着对自身知识分子身份建构依据的不明,显示出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精神历程的艰难和曲折。
关键词: 《彷徨》;知识分子;个性特征;价值立场;悲惨体验

目录:

一孤独者自我身份的否定与精神的最后虚妄
二伦理之爱的沉沦和价值立场的缺失
三可能性的消失和自我超越的悬置

以往对鲁迅《彷徨》中知识分子的论述大都集中于孤独者形象系列的定位,从外到内勾画了他们在历史转型期独特的精神危机,这些论述就形象本身的挖掘而言是深入的。但是我们应该看到,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不仅仅体现为特定历史时期的特定人群,他们更多地承载着鲁迅对于历史文化和民族国家的强烈思考,这种思考的原点是立人说,落归于他身处其中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从立人到启蒙,从启蒙到立人,这是鲁迅关于知识分子思考的自然的逻辑延伸,但是当他从现代个体的独自性(狂人形象)的角度来考察知识分子时,却发现这种延伸呈现中断,这种中断表明知识分子由于不能实现自身的立人从而无法担当启蒙的重任。本文试以鲁迅的立人说为理论背景,来探讨历史转型期的知识分子在当时的历史情境中所呈现的精神特征及其根源,并且进一步探讨其在构成关于鲁迅“五四”启蒙的特殊体验中的作用。
一孤独者自我身份的否定与精神的最后虚妄
在《孤独者》中,以往绝大多数论者认为魏连殳更接近“狂人”的形象,他与包围他的传统文化空间是一种极度紧张对抗的关系,“孤独者”便是这种关系的形象演绎,甚至魏连殳最后的妥协也在表明他的绝望的抗争,显示一个“狂人”那样的知识分子在当时的历史境遇中对自身人格的操守。然而,就笔者看来,魏连殳尽管带有“狂人”的某些特征,但是作为现实的人,他的反抗、痛苦、妥协的生命历程并不能证明他作为现代知识分子的个体的独自性,相反却显示出他的生存境遇并非仅仅是外在社会环境对他的扼杀,更有着自己的主动判断和选择,可以说魏连殳在最深的程度上反叛传统,同时又在最深的程度上与传统妥协,他的这种反复表明当时的社会新兴知识分子内外交困的悲剧性,从而直抵鲁迅关于知识分子的深层思考。
文本开头,魏连殳的知识分子身份是在“我”的转述中借助众人的眼光得以强调的,他以S城和寒石山人所无法理解的言行举止确立了与他人的对立关系,凭借这种“异样”和“没有顾忌的评论”,他在包围着他的空间中获得了属于个体的性征,也就意味着现代知识分子总是在与传统空间的互斥和疏离中形成自己的个体空间的,这是他确立自身身份所依据的空间,一旦个体空间和传统空间的界限不再分明,那么作为知识分子的身份也就不再自明。
所以我们清楚地看到文本侧重的并非是作为知识分子的魏连殳精神世界的无限丰富性,而是重在铺排这两个空间的相互关系和知识分子在其中的实际际遇。只有当魏连殳在他所排斥的空间里具有该空间所认定的形象价值时,魏连殳所自我确证人身价值和人身地位的空间才得以存在,否则就有失掉的危险。当魏连殳能挣许多钱,领薪水一定寄给他的祖母时,这时的他在传统文化空间里是符合了某些重要的价值尺度的,因此即使是同大家异样的,但也很遭妒羡,“在S城里也算是一个给人当作谈助的人”,并且往往能发些颇“奇警”的议论,身边也常常围绕着“忧郁慷慨的青年”,这时魏连殳所用来自我确证的精神力量依靠众人的艳羡和青年的追随而获得反向的强大。 

查看评论 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