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网站首页答辩论文教育论文其他教育学

由“以人为本”谈学分制

  • 简介:(页数:2字数:2298)摘 要:本文是2004年8月提交给市教委德育处教务工作研讨会的交流论文。本文主要阐述学分制是当今教育教学制度改革和发展趋势,但学分制的实施要根据国情、学校的类型、性质来决定。采用何种教学制度都应以人为本,使教育服务于人,服务于...
    • 请与管理员联系购买资料 QQ:5739126
  • 论文简介
  • 相关论文
  • 论文下载

(页数:2字数:2298)摘 要:本文是2004年8月提交给市教委德育处教务工作研讨会的交流论文。本文主要阐述学分制是当今教育教学制度改革和发展趋势,但学分制的实施要根据国情、学校的类型、性质来决定。采用何种教学制度都应以人为本,使教育服务于人,服务于社会。
关键词:高职教学管理改革;以人为本; 学分制

现在各行各业都在谈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对人的普遍关怀,是随时随地、各个领域各个环节中对人的关怀。教育领域就更应该尊重这一原则了。两千年前圣人提出的因材施教不就是以人为本吗?每个人是不同的,每个人在各方面的能力与素质是有差别的。在教育教学领域中,一般情况下,学校很难针对每一个人制定出适合其的教学进度、计划。特别在基础教育阶段,由于学生的兴趣与潜质还不能被清楚的判断,就更不容易为学生选择特殊的知识养分。然而进入高中、大学以后,学校就应当为学生提供更加适合于每个个体学生的最佳教育内容。当然,这里存在着较大的难度,但一些发达国家确实在尝试,在不断完善这种体现人文关怀的教育模式。
世界上要学习的知识太多了,而我们的生命短暂,如何利用短暂人生尤其在青壮年时期学到自己最感兴趣、最有利于服务社会的内容,便成为一代代教育家思考的问题。
目前,许多发达国家在中小学阶段都设有辅导员,对每个学生的自身能力和发展方向提供建议和帮助。进入大学之后,则有很多学校都在实行学分制。学分制的基础及前身是选课制,而选课制就是要适应和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学生所选课程的多少、课时的多少很难平衡,因此无法用原来的方法来考察学生是否具备毕业水准,因此自然产生了学分制。虽然你学的内容可以不同,学习课程所需时间可以有所区别,但你通过所学科目所得到的学分都具备了可比性,这样只要规定了一名毕业生在学期间应达到的学分,就可以裁定他是否符合毕业标准。
二百多年前,选课制首创与德国,1779年被引入美国,后来哈佛大学首创了学分制。
五四运动前后,我国的一些教育家引进了学分制,1918年蔡元培先生率先在北京大学实行了“选科制”。1922年颁布的“新学制”特别强调了“谋个性之发展”这里更明显地看出了改革者以人为本的教育意图。
新中国成立后,全国范围内出现了几次实行学分制的“高潮”。 第一次高潮出现在1978年,当时教育部提出有条件的学校可的以试行学分制,因此,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少数重点大学率先开始实行学分制,第二次高潮出现于1983年,学分制由部分重点大学扩大到非重点大学,由综合性、多科性院校扩大到单科性院校等其他类别的高校,1985年《中共中央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引发了实施学分制的第三次高潮。据统计到1986年为止, 实行学分制的高校达到200余所。九十年代以来,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对于高校人才培养的新要求,高校中出现了实行学分制的第四次高潮。放宽招生和入学的年龄限制,允许分阶段完成学业。截止到2001年底,全国大部分高校和部分职业学校已实行了学分制。
由选科引发学分制,这里就会出现学生最终拿到毕业证时所需的最低学分的在学年限不尽相同,也就必然导致原有的学年制无法适用,因此就有了弹性学年一说,其实弹性学年仍然是以人为本的体现,并非由选科的唯一原因所引发。如现在对大学生婚姻政策的放宽,对大学生在学期间创业政策的放宽都会冲击已有的学年制,其实这些政策放宽也是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实质,是一种观念的进步。教育本身就是要服务于人,服务于社会。

查看评论 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