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网站首页答辩论文经管论文世界经济论文

中国腐败的治理

  • 简介:一、当前腐败现象产生的根源 1.利用行政权力对市场活动的干预谋取私利 在转轨时期的经济生活中,存在着两种主要的经济资源配置机制:一种是市场机制,一种是行政机制。我国所实行的"增量改革"或者叫"渐进转轨"的特点在于,这两种机制在相当长的时期中...
    • 请与管理员联系购买资料 QQ:5739126
  • 论文简介
  • 相关论文
  • 论文下载
目录 一、当前腐败现象产生的根源
二、有效制止腐败蔓延的几种方法
参考资料 注释:
[1]A.克鲁格:《寻租社会的政治经济学》,见《经济社会体制比较》杂志,1988年第4期。
[2]胡和立(1989):《廉政三策》和《1988年我国租金的估算》,见《经济社会体制比较》杂志编辑部编:《腐败:权力与金钱的交换》(第2版),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3年版,第20-46页。
[3]万安培(1995):《中国经济转型时期的租金构成及主要特点分析》,见吴敬琏、周小川、荣敬本等著:《建设市场经济的总体构想与方案设计》,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年版,第331-364页。
简单介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保持着经济的高增长速度,在第一个20年超额完成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的任务以后,未来几年国民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看来也是可以做到的。但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一些社会矛盾也在积累。其中最使朝野关心和忧心的是,腐败问题愈演愈烈。虽然党和政府领导早在80年代就提出了反腐倡廉的口号,近年来更加强了宣传教育和"严打"的力度,但是到现在还不能说已经出现了转机。腐败如此盛行不衰,肯定有深刻的社会经济根源。如果我们舍本逐末,只讲教育和"严打",而没有解决源头上的问题,腐败蔓延的势头恐怕是很难得到遏制的。
目前的腐败现象,表现形式五光十色,但从经济的源头来看,主要是三个:一是利用行政干预市场活动的权力,进行权钱交易;二是利用转轨时期财产关系调整和变化的时机,将公共财产掠为已有;三是利用市场体制的不完善、不规范牟取暴利。这三类腐败活动都与权力有关。由于在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轨时期权力制衡机制没有及时建立起来,某些人就可以利用这种特殊条件,运用不受约束的权力来谋取私利,实现暴富。
一、当前腐败现象产生的根源
1.利用行政权力对市场活动的干预谋取私利
在转轨时期的经济生活中,存在着两种主要的经济资源配置机制:一种是市场机制,一种是行政机制。我国所实行的"增量改革"或者叫"渐进转轨"的特点在于,这两种机制在相当长的时期中是扭结在一起的。于是某些人就利用两轨之间的缝隙与漏洞,运用行政机构干预经济活动的权力谋取自己的私利。对于这一类行为的性质和后果,在最近20多年中曾经有过好几次热烈的讨论。
第一次讨论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当时干部群众议论纷纷的热点问题是所谓"全民经商"。这里讲"全民",只是言其人数之多,并不是真的全体人民都在经商,事实上只有少数与权力有关的个人和人群才得到了经商的特权。在计划经济时期,所有的工业和商业都是由国家垄断经营的。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可以人为地把农民生产的粮食、棉花、原材料价格压低,在工业里又把上游产品的价格压低,这样就把农业和上游工业的利润挤到了商业,商业的国有垄断程度最高(这是在对资本主义改造时就已经形成的格局),所以国家可以在这个环节上把利润全部拿到自己手里,派作各种用途,而不能由私人合法地占有。改革开放以后,开始允许机关、事业单位办一点自己附属的商业,来为职工发放奖金、津贴和解决子女从农村回城的就业问题。由于商业的利润很高,谁能得到办服务公司或者开商店的许可,谁就可以赚不少钱,于是形成了"工农兵学商,一起来经商"的热潮。这在南方地区尤为突出。当时社会上有很多反映,说这是腐败现象。过了一段时间,随着商业向社会开放,再加上领导采取一些措施整顿规范机关办的商业企业,社会议论也就逐渐平息下来,没有引起太大的波动。
第二次讨论是在80年代中期,讨论的热点是一种新的现象:有人在低价的调拨物资市场和高价的自由市场之间进行"倒买倒卖",牟取暴利。
......
查看评论 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