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求安全,对于人类来说,是一件生死攸关的大事,墙就在人类这种长期寻求安全的心理中孕育而生了。墙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大到长城,小到各家院墙,中国墙文化最典型的代表是长城,北京古城墙,中国新的城墙在源源不断地出现,旧的城墙也在渐渐消失。 一般人只知道长城东端是山海关,其实长城的东面起点在今天辽宁省最东部的鸭绿江畔,因为从鸭绿江到山海关一段,原由土石垒起,工程较简单,至今已全部毁坏,而山海关以西的长城,主要用砖石砌筑,工程坚固,至今大部分被保存下来,山海关位于今河北省秦皇岛市东北,华山平原与东北平原相连的辽西走廊西端。北倚燕山余脉,东南临渤海湾,当山海之会,因以为名,明洪武年间(公元138)大将军徐达在此筑长城并置关,以防蒙古势力的侵扰,当时又将西面的汉古渝关移此,故后来亦称渝关,临渝关,这一关为万里长城东部最大的关隘,号称“天下第一关”。 说到长城,要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为互相防御,在各自边界修建烽火台,据文献记载,公元前17世纪中叶,出国首先修造城墙,把秦边界上互相孤立的各个烽火台联结起来,楚长城西起大约今天的北山,路汉水,越邓县,内乡月山至沁阳,总入海长近500公里,齐长城起于山东平阳,经泰安、莱芜、淄川、安丘、诸城,至胶南入海,长达500公里,魏长城起自华山, 黄河北行,长300公里,燕长城有两道,南长城长约250公里,北长城长约650公里,因此秦始皇统一中国前的长城叫做“诸侯互防长城”。而北方诸国如燕、赵、秦为防御匈奴和东胡而建的长城“据胡长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