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网站首页答辩论文论文专题

无损压缩可调节压缩率数据的传输

  • 简介:论文题目:一种自适应数据压缩与传输机制 专 业:计算机应用技术 研 究 生: 指导教师: 摘 要远程监控系统是通过网络对远端进行监视和控制,完成对分散控制网络的状态监控及设备的诊断维护等功能,避免奔波于监控现场和本......
    • 请与管理员联系购买资料 QQ:5739126
  • 论文简介
  • 相关论文
  • 论文下载
[页数] 57      [字数] 33504

[目录]
第1章 绪论 1
第2章 数据压缩及远程监控技术 4
第3章 UMTS OMC-R QosAlerter 系统设计开发 24
第4章 基于闭环的自适应无损数据压缩算法 33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48
参考文献 50
致  谢 5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不存在)

[原文]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与研究现状
在远程监控系统中,要对远距离现场设备进行在线实时监测,一般采用有线或无线方式进行数据传输, 完成对分散控制网络的状态监控及设备的诊断维护等功能,避免奔波于监控现场和本地之间,大大提高监控的效率和性能。当对监控的时效性有所要求时可采用实时专用通道,如光缆或微波等[1,2]。考虑到监控数据量比较大,所以在对监控数据传输之前往往要对其进行压缩。
研究人员提出大量的压缩算法,数据压缩编码一般分为无损压缩和有损压缩编码。无损压缩可完全恢复源信息,不产生任何失真,是一种信息保持型编码。有损压缩编码算法利用数据的空间和时间相关性及人的听觉和视觉性来消除数据的客观和主观冗余度,提高压缩比。一般图像或语音经压缩损失的是无关紧要的信息,不构成对视听影响,而文件字符则不同,若源文件与恢复文件存在差异,可能出现较严重的后果。
为了确保在网络上传输的各种信号经过压缩和解压缩之后能够完全重现,需要采用无损压缩技术。无损压缩能保证在一个压缩还原周期后产生一个精确的输入数据流副本,主要用于数据库记录、电子表格、程序文件或文本文件的压缩。
无损数据压缩通常使用的建模方法有两种不同类型:统计模型和基于字典的模型。
常用的无损压缩算法有Huffman、LZ77、LZ78以及基于这几种压缩算法的多种衍生算法,其中以自适应Huffman算法、基于LZ77的LZSS算法和基于LZ78的LZW算法的影响最为广泛[3]。
1.2 研究意义
计算机软件和普通电话线路这两种技术相结合而产生的远程监控系统有着自身的巨大优点,它节省了用于昂贵硬件的投资,使用软件的方法实现压缩灵活而低廉,尤其是计算机网络的发展更为这一应用的推广提供了巨大的市场。
字典模型并不直接计算字符出现的概率,而是使用一本字典。其主要方法是将已经编码过的信息作为原字典,如果需要编码过的信息曾经出现过......

[摘要]
远程监控系统是通过网络对远端进行监视和控制,完成对分散控制网络的状态监控及设备的诊断维护等功能,避免奔波于监控现场和本地之间,大大提高监控的效率和性能。当对监控的时效性有所要求时可采用实时专用通道,如光缆或微波等。由于被监控设备数量众多,需要传输的监控数据量很大,以及传输过程中不确定因素造成的不稳定性,使我们要根据传输线路的实时情况来调整发送给传输系统的数据量,以免造成缓冲区的数据溢出,或当缓冲区满时数据采集系统的等待,从整体上就降低了整个系统的性能。
对于传统压缩算法及其改进算法,所使用的数据压缩算法一旦确定,其压缩率是固定的,并且不能按需求来动态调整压缩算法。这可以看成是一个典型的开环系统,它按照给定的输入信号对被控对象(待压缩数据)进行单向控制,而不对输出量(即压缩后的数据)进行测量并反向影响控制作用,这样当外部环境(传输带宽的负载)变化时,系统的输出量也就是压缩后的数据还是以压缩算法原本的压缩率来进行压缩,不能实时的适应传输带宽的变化的需要。
本文提出一种自适应压缩算法,根据参数来实时调节压缩算法的压缩率,以满足不同情况对压缩性能的要求。这个自适应的数据压缩与传输控制机制对系统进行监控,当传输系统的单位时间传送的数据量低于单位时间进入数据传输缓冲区时,如果不采取相应的措施就会造成缓冲区数据溢出或者数据采集系统闲置。这时我们可以使用高压缩率对数据进行压缩,这样压缩同样位数的数据不但占用的空间少而且消耗的时间多,以此来缓解传输系统的压力。
实验表明,本文提出的方法在传输数据量大于传输缓冲区大小的条件下,其数据传输率高于没有采用本算法的情况。而如何处理传输缓冲区大小与传输带宽之间的关系,以及充分利用带宽达到最大传输率则是进一步要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崔建国,郝鹏.远程网络监测系统研究[J].机电设备. 2005,(03):36-39.
[2] 邢航,刘清,郑桦.基于网络的远程监控系统研究[J].广东自动化与信息工程, 2004,(01):18-20.
[3] 方世强,李远清,胡刚.文本压缩技术综述[J].工业工程. 2002,(03):15-18.
[4] 华强.LZ77和LZ78在数据压缩中的组合带参运用[J].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2000,(02):211-215.
[5] Shannon, C.E. A mathematical theory of communication. Bell System Technical Journal, 1948, 27(3) :379~423.
[6] 于翔.数据压缩技术分析[J].青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08):52-54.
[7] Ziv. J, Lempel A. A Universal algorithm for sequential data compression. IEEE Trans. on Information Theory , 1977,3.
[8] Ziv. J, Lempel A. Compression of individual sequences via variable-rate coding. IEEE Trans. On Information Theory ,1978,5.
[9] 王国权,朱振玉,卜小平.数据压缩技术的应用与研究[J].煤矿机械,2003,(02):35-36.
[10] D. E. Kunth. Dynamic Huffman coding. J. Algorithms Vol . 6 1985.6.
[11] J. S. Vitte. Design and analysis of dynamic Huffman code. J. Assoc. compute math ,Vol 34, 821~845. 1987,10.
[12] 朱怀宏,吴楠,夏黎春.利用优化哈夫曼编码进行数据压缩的探索[J].微机发展,2004,(6):1-6.
[13] 韩俊英,韩虎.Huffman算法的分析与改进[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03,(03):120-122.
[14] 熊旋,付颖芳.优化哈夫曼算法的数据压缩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6,(23):7-8.
[15] 林嘉宇,刘荧.关于Huffman编码的一个注记[J].电子学报,2003,(04):602-604.
[16] 王文莉.Huffman算法的实现[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02)44-46.
[17] 陈基漓,严小卫,杨祥.基于单词的HUFFMAN压缩方法[J].桂林工学院学报,2002,(10):425-429.
[18] Witten, I.H., Neal. Arithmetic coding for data compression. 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1987,30(6):520~541.
[19] MoffatA,Neal RM,Witten I. Arithmetic coding revisited. ACM Trans. Info. Sys,1998,163):256一294.
[20] 王忠效,范植华.动态字母表算术编码[J].软件学报,2001,(02)283-292.
[21] Fiala Greene.Data compression with finite windows. 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1989,4.
[22] Bell,Cleary. Text compression. Prentice Hall , New Jersey 1990.
[23] M . Jakobsson. Compression of Character Strings by an Adaptive Dictionary. Bit 25,1985,(4):593-603.
[24] Bailey R. L. Mukkamala. Pipelining Data Compression Algorithms. The Computer journal,1990,33(4).
[25] P. S. Fisher A. Cleopas. Text Compression Using FI Sequences. Proceedings of 9th Computing in Aerospace,1993,10.
[26] Terry.A,Welsh.A.Technique for high-performance data compression. IEEE Computer. 1984,6
[27] Hidetoshi Yokoo. Improved variations relating the Ziv – Lempel and Welch-type algorithms for sequential data compression. IEEE Trans. IT . 1992 , 38 (1).
[28] 孙健,蔡凌,汪晋宽.远程监控与诊断系统的设计实现[J].仪器仪表学报.2005,(08)695-697.
[29] 李丽,邹承明,李兵.电力系统设备远程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2005, (09):2486-2488.
[30] 黄琦伟.分布式系统在工业远程监控中的研究与实现[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04,(7):71-73.
[31] 陈 默,王晓东.基于PC机和公用电话网的远程监控的设计和实现[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1,(8):111-114.
[32] 孙健,蔡凌,汪晋宽.远程监控与诊断系统的设计实现[J].仪器仪表学报. 2005,(08):695-697.
[33] 康军,戴冠中.工业以太网远程监控系统设计[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5,(6):1633-1666.
[34] 王平,朱雪梅.计算机互连网络中的数据压缩技术的应用[J].计算机工程,2002,(08):153-155.
[35] 陈澎,李江.软件体系结构的分析[J].计算机工程,2005,(20):82-84.
[36] 孙昌爱,金茂忠,刘超.软件体系结构研究综述[J].软件学报,2002,(07):1228-1237.
[37] 马喜春,张曾科.基于Socket进行通用的网络通信程序设计[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5, (03):58-61.
[38] 李德水.基于SOCKET编程接口的网络通信[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02):69-72.
[39] 刘运强,王汇源.Socket和多线程在视频传输中的应用[J].山东大学学报(工学版),2004,(02):46-50.
[40] 骆雯,邓学雄.运用COM/DCOM组件开发多层数据库应用系统[J].工程图学学报,2004,(04):26-30.
[41] 于玲,李金宝,张淑娟.用DCOM实现并行与分布式计算[J].黑龙江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2,(02):58-61.
[42] 蒋韬,赵文耘,张志.基于COM/DCOM的构件组装工具的设计[J].计算机工程,2004, (24):62-64.
[43] 潘慧芳,周兴社,於志文.CORBA构件模型综述[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5,(05):14-16.
[44] 赵刚,赵明生,杨海明.基于CORBA核心服务的分布式并行计算的实现[J].计算机应用,2002,(11):59-62.
[45] 常俊胜,窦蕾,黄杰,王怀民.基于CORBA的分布构件模型综述[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3,(07):1-3.
[46] 林小竹,籍俊伟.一种改进的LZW压缩算法[J].计算机工程,2005,(14):199-201.
[47] 宋军,王谦,蔡之华.一种LZ动态变长码的改进设计与分析[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4,(5).
[48] 蓝波,林小竹,籍俊伟.一种改进的LZW算法在图像编码中的应用[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06,(6):55-57.
[49] 华强.在文本压缩中联合使用LZSS和LZW[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02,(01):60-62.
[50] 吴国清,陈虹.一种科学数据无损压缩方法[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6,(5):172-174.
[51] 金卫民.数据通讯中LZW算法的应用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04,(05):46-48.
[52] 卓越,杨长生,宋广华.一种基于自适应字典的通用无损压缩算法[J].计算机工程,2001,(02):149-151.
[53] 王平. LZW无损压缩算法的实现与研究[J].计算机工程,2002,(07):98-100.


[原文截取]
论文题目:一种自适应数据压缩与传输机制
专 业:计算机应用技术
研 究 生:
指导教师:
摘 要
远程监控系统是通过网络对远端进行监视和控制,完成对分散控制网络的状态监控及设备的诊断维护等功能,避免奔波于监控现场和本地之间,大大提高监控的效率和性能。当对监控的时效性有所要求时可采用实时专用通道,如光缆或微波等。由于被监控设备数量众多,需要传输的监控数据量很大,以及传输过程中不确定因素造成的不稳定性,使我们要根据传输线路的实时情况来调整发送给传输系统的数据量,以免造成缓冲区的数据溢出,或当缓冲区满时数据采集系统的等待,从整体上就降低了整个系统的性能。
对于传统压缩算法及其改进算法,所使用的数据压缩算法一旦确定,其压缩率是固定的,并且不能按需求来动态调整压缩算法。这可以看成是一个典型的开环系统,它按照给定的输入信号对被控对象(待压缩数据)进行单向控制,而不对输出量(即压缩后的数据)进行测量并反向影响控制作用,这样当外部环境(传输带宽的负载)变化时,系统的输出量也就是压缩后的数据还是以压缩算法原本的压缩率来进行压缩,不能实时的适应传输带宽的变化的需要。
本文提出一种自适应压缩算法,根.....
查看评论 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