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网站首页答辩论文论文专题

我国死刑制度的现状及完善------毕业设计

  • 简介: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论我国死刑制度的现状及完善学 院: 法 学 院 专 业: 法 学 班 级: 学 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2008年6月16日XXX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诚信责任书本人郑重声明:本人所呈交的毕业论文(设计),是在......
    • 请与管理员联系购买资料 QQ:5739126
  • 论文简介
  • 相关论文
  • 论文下载
[页数] 19     [字数] 16510

[目录]
摘   要 Ⅲ
Abstract Ⅳ
引  言 1
一、我国死刑制度的内涵及功能 1
二、新中国死刑问题的立法 3
三、我国死刑制度的问题完善 8
四、我国死刑问题的司法现状及完善 11
结  论 15
参考文献 16
致  谢 17

[原文]
引  言
死刑是一个古老且永恒的话题,与中华文明一路同行,在风风雨雨中经历了五千多年的发展,受封建残余思想的影响,人们已经习惯并适应了死刑的存在,死刑观念已经深深地植根于国民的意识之中。自从200多年前意大利著名的法学家贝卡利亚在《论犯罪与刑法》中首次对死刑的存在提出了质疑,引起了法学界的关注和讨论,当今世界,绝大部分国家和地区业已在法律上废除死刑或者在事实上不运用死刑[ ],有的国家尽管仍然保留有关死刑的法律的条款,但是已经有几十年没有使用过死刑。
我国选择保留死刑,是我国社会发展的规律和必然,是社会发展和朝代更替的选择,具有中国特色,而且死刑存在有着浓厚的社会土壤,随着法制的逐步完善,我国制定了“少杀、慎杀”,“可杀可不杀,不杀”死刑政策,并对死刑的适用做了严格的限制,我国之所以形成严格限制死刑这样的刑事政策,是因为我国的文化积淀,纵观我国历代王朝,具有统一的规律:在建国初期统治者为了巩固新生人民政权,一般都采用“特殊时期特殊对待”政策,一旦国家走上正轨,法律开始健全时死刑的适用便被设置了重重限制。例如在商代对重要案件的审理一般要经过三级,即史与正的审理,大司寇的复审,以及三公参听的再审,最后报请商王批准。又如唐律规定死刑复奏制是唐律规定的核准死刑的特殊程序,依唐律规定,死刑判决须奏请皇帝批准。再如,明清法律在唐宋法律的基础上,形成一套比较齐备的会审制度:三司公审、圆审、朝审、会官审录、大审、热审、秋审、朝审九卿会审等[ ]。到了后期法制被破坏,死刑的适用又不统一起来。将死刑的核准权集中行使,或仅有皇帝一人行使,一个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由此可见,我国古代从整体上体现了一种慎用死刑的法律观念。
新中国建国以后制定了“坚持少杀,慎杀,可杀可不杀的坚决不杀”严格限制死刑适用的关于死刑刑事政策,既是对传统文化的借鉴,又是对传统文化继承,进而影响着我国的死刑制度立法......

[摘要]
死刑是最严厉的一种刑罚制度,死刑又称生命刑,是以剥夺人的生命为内容的一种刑罚制度,其在刑法的刑罚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一直受到历代历朝统治者的青睐。然而,自200多年前,意大利著名法学家贝卡利亚在其代表作《论刑罚与犯罪》一书中,首次明确提出死刑制度相对于人类文明的不合理性,由此引起了近现代法学们激烈的争论,对于死刑问题,学界存在两种观点,保留死刑和废除死刑,在废除死刑成为一种潮流和趋势的时候,我国选择保留死刑,是我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继承与发展,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存置死刑在我国有着浓厚的社会土壤和深厚的人文环境,因此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里我国将选择保留死刑,但一定会严格限制死刑的适用。本文拟通过对我国死刑制度的现状进行介绍和分析,以期对我国的死刑制度形成一个相对全面的认识,进而对现行死刑制度进行一些有益的思考,寄希望于对我国的死刑制度的完善有所裨益。
具体来说,本文第一部分从死刑的定义,死刑的基本特征,死刑的功能三个方面阐述了我国死刑制度的内涵和功能,使读者对我国的死刑制度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第二部分先综述我国建国以来的死刑立法特点,进而通过对三个阶段和两个《刑法典》的阐述,使我国有关死刑的立法进程清晰可见。第三部分叙述了我国死刑制度现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仔细阅读刑法学界的研究、看法、观点,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立法方面。第四部分综述了我国死刑制度的司法现状、主要问题、以及针对这些问题的对策和立法、司法、司法解释的完善。第五部分通过对全文的高度概括,结合国内外死刑制度的实际情况,指出了我国现阶段死刑制度存在的必然和必然向前发展的客观真理。
本文在限制死刑方面,着重从立法上、司法上、程序上、监督上和死刑缓期执行制度等方面进行一系列的限制,从而达到慎用死刑的目的,通过本文的论述,以求对我国的死刑制度形成一个相对全面的认识,进而对现行死刑制度进行一些有益的思考。由于本人学识有限,不足之处,尚请见谅。

[参考文献]
[1][意]贝卡里亚.论犯罪与刑罚[M].黄风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
[2]高铭暄,马克昌主编.刑法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胡云腾著.死刑通论[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
[4]赵秉志主编.刑罚总论问题探索[M].法律出版社,2003.
[5]赵秉志等译.现代死刑概况[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6] 高铭暄,赵秉志,许成磊.2001刑法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法学家,2002.1
[7]贾宇.中国死刑必将走向废止[J].法学,2003.4
[8]范登峰.对我国死刑适用标准的反思和重构[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4. 6 (6)
[9]鲍遂献. 对中国死刑问题的深层思考[J].法律科学,1993.1
[10]赵秉志. 关于分阶段逐步废止中国死刑的构想[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
[11]谢望原. 关于死刑存废的断想[J].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5
[12]陈兴良.刑种通论[M].人民法院出版社,1993.
[13]陈兴良,梁根林.合理地组织对犯罪的反应[J].刑事法学,2002.03.
[14]赵建平. 关于我国死刑现状的思考[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06.8(4)         
[15]田文昌,颜九红.论中国死刑发展趋势[J].当代法学. 2005.19(2)
[16]陈兴良. 刑罚适用总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17]赵秉志主编,黄京平副主编. 刑法教学参考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18]王作富主编,黄京平副主编.刑法[M].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19]赵秉志,郭理蓉.死刑存废的政策分析与我国的选择[J].法学,2004.4
[20]邱兴隆. 死刑断想—从死刑问题国际研讨会谈起[J].法学评论(双月刊),2004.5
[21]刘仁文. 死刑政策:全球视野及中国视角 [J].
[22]邱兴隆. 刑罚是什么?一种报应论的解读[J].刑事法制法学,2000.4
[23]钊作俊. 中国死刑之现状与走向[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2)
[24]赵秉志主编.中国刑法[M]法律出版社,1999
[25]赵秉志.死刑改革探索[M].法律出版社.2006
[26]胡云腾.存与废--死刑基本理论研究[M].中国人民检察院出版社,1983
[27]王作富.中国刑法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
[28]康均心.理想与现实[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
[29] 赵晓耕.中国法制史[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04.
[30]张磊.论死刑威慑功能的实现 [J].湛江海洋大学学报,2003.05
[31]钊作俊.现代死刑问题研究评述[J].载,中国刑事法杂志,1999.
[32]高铭暄.略谈我国的死刑立法及其发展趋势[J].中国论文下载网
[33]马克昌.论死刑缓期执行[J].中国法学,1999.
[34]赵秉志.新刑法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原文截取]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论我国死刑制度的现状及完善
学 院: 法 学 院
专 业: 法 学
班 级:
学 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2008年6月16日
XXX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诚信责任书
本人郑重声明:本人所呈交的毕业论文(设计),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完成。毕业论文(设计)中凡引用他人已经发表或未发表的成果、数据、观点等,均已明确注明出处。
特此声明。
论文(设计)作者签名:
日 期 :2008 年 6 月 23 日
目 录
摘 要 Ⅲ
Abstract Ⅳ
引 言 1
一、我国死刑制度的内涵及功能 1
(一)死刑的定义 1
(二)死刑的基本特征 2
(三)死刑的功能 2
二、新中国死刑问题的立法 3
(一)1949—1979年我国的死刑立法 3
(二)1979年到1997年我国的死刑立法 4
1、刑法典中的死刑立法 4
2、单行刑法及司法解释中的死刑 5
(三)199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颁布至今的死刑立法 7
三、我国死刑制度的问题完善 8
(一)我国死刑立法存在的问题 8
1、死刑适用的总则性规定还不完善 8.....
查看评论 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