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网站首页答辩论文论文专题

涂尔干的社会学理论对中国和谐社会建设的启示-----毕业设计

  • 简介: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论文(设计)题目:涂尔干的社会学理论对中国和谐社会建设的启示学 院: 法学院 专 业: 社会工作 班 级: 学 号: 学生姓名: 指导导师: 2008年 5 月 31 日XXX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表论文(设......
    • 请与管理员联系购买资料 QQ:5739126
  • 论文简介
  • 相关论文
  • 论文下载
[页数] 26     [字数] 18263

[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涂尔干的社会整合思想
二、涂尔干的社会整合理论与构建和谐社会
三、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文献综述

[原文]
引言
    外国的许多学者针对涂尔干的社会整和理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对其理论做出了相应的扩展:默顿和科塞都将失范看作是与社会结构相关,尤其是当文化规范和目标与社会结构赋予此群体的实现这种目标的能力严重脱节时,即当文化结构和社会结构结合不当,其中之一所要求的行为和态度与另一个违背时,就会出现规范崩溃和毫无规范的危险。这是一个指道德规范在整个社会范围内的或其组成部分处于相对紊乱状态的术语,失范并不涉及个人的精神状态,而只涉及社会结构的特征。失范虽然有个人欲望的根源,但是社会化削弱和丧失了调整和控制的作用也是一个原因,社会制度和规范僵化和变质,社会制度层面见的相互矛盾的对立与扩大,使其发挥功能的条件丧失,因此社会在个人身上也就不能在起作用,失范的状态也就由此产生。另外默顿认为当文化目标和达到目标的制度化手段产生断裂时,人们采用五种方式来适应这种断裂:遵从、创新、仪式主义、隐退主义、反叛。吉登斯则根据自己的结构化理论研究了涂尔干的社会理论中的社会制约思想。在社会化的过程蕴涵着制约性和能动性,相对于在自己活动中再生产出社会总体的个体而言,这些总体在时间上现在并更为持久,而人的能动性则再生产或改变了社会结构,制约伴随着使动性;社会事实是客观性的,外在于个体并制约个体的行动范围,但是涂尔干关于外在性的阐述是模棱两可的。
    关于涂尔干的社会学理论与中国社会的整和和建设,中国学者从很多不同的角度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以下归纳的是集中有代表性的观点:张兆曙和渠敬东都认为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下的个体,只要他与社会的关系发生断裂,社会层面上的应然要求就无法达到个体层面上的实然行动,从而社会就无法有效地对个体的行动加以引导,从而使自我意识脱离了集体的轨迹......

[摘要]
本课题从集体意识和社会失范、社会团结和职业群体三个方面对涂尔干的社会整和理论进行探讨,分析其社会整和理论和和谐社会构建的内在联系,从而得出其社会整和理论对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涂尔干认为集体意识就是社会成员平均具有的信仰和感强的总和,构成了他们自身明确的生活体系;而社会失范是指当社会变迁剧烈时,旧的规范不适用了,新的规范又未建立起来,或者是某种规范功能发挥受到阻碍,或者是几种规范体系相互冲突,从而使人们失去了行为的规范和准则,也就是说社会对个人的控制作用被严重地削弱;社会团结是指将个体结合在一起而形成社会的纽带,是建立在共同的情感、道德、信仰或价值基础上的个体之间以及群体之间以结合或吸引为特征的联系状态,正是靠着这种联系,社会才能完整的存在并获得独立生命;那些从事同一工业生产,单独聚集和组织起来的人们认识到自己的职业活动的功能,由此形成的群体就是职业群体。笔者认为涂尔干的社会团结理论对进一步完善“和谐社会”概念具有启发意义,也为和谐社会奠定了理论基础;而他提出的职业群体和职业伦理建设的思想,则对我们认识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启发意义。

[参考文献]
[1] [美] 刘易斯?A?科塞著.社会学思想名家:历史背景和社会背景下的思想[M].石人译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0年7月
[2][美]默顿著.社会理论和社会结构[M].唐少杰等译 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6年8月
[3][英]吉登斯著.社会的构成[M].李康等译 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5月
[4] 张兆曙.涂尔干的遗产和遗憾[A].秩序与进步:中国社会变迁与浙江发展经验——浙江省社会学学会2006年年会暨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渠敬东.涂尔干的遗产:现代社会及其可能性[J].社会学研究,1999年第1期.
[6] 周晓虹.社会学与社会学年鉴学派[J].江苏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
[7] 谢立中.现代性的问题及处方:涂尔干主义的历史效果[J].社会学研究,2003年第5期.
[8] 李强.职业共同体:当今中国社会整合之基础——论“杜尔克姆主义”的相关理论[J].学术界,2003年第3期
[9] 高丙中.社团合作和中国公民社会的有机团结[J].社会学研究,
[10] 孙立平著.失衡—断裂社会的运作逻辑[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年
[11] 张海洋.涂尔干及其学术遗产[J].社会学研究,2000年第5期.
[12] 孙立平.和谐社会,用制度规范利益表达[J].学习月刊,2005年第8期
[13] 中国社会科学院课题组.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J].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
[14] [法]涂尔干著.社会学方法的规则[M].胡伟译 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年1月
[15] [法]涂尔干著.自杀论[M].冯韵文译.上海:商务印书馆2007 年3月
[16] George Ritzier. Contemporary Sociological Theory and Its Classical Roots [M].Beijing: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3年


[原文截取]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论文(设计)题目:
涂尔干的社会学理论对中国和谐社会建设的启示
学 院: 法学院
专 业: 社会工作
班 级:
学 号:
学生姓名:
指导导师:
2008年 5 月 31 日
XXX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表
论文(设计)名称 涂尔干的社会学理论对中国和谐社会建设的启示 论文(设计) 来源 教师选题 论文(设计)类型 A 指导教师 学生姓名 学号 班级 04级1 一、研究或设计的目的和意义:
目的: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是在中国建设和谐社会的视角下,探讨涂尔干的职业群体、社会失范、社会团结等理论,结合中国当今实际情况,将涂尔干的上述理论运用到和谐社会的构建的过程中,从而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一定的建议。
意义:
理论意义:首先,从和谐社会的角度研究涂尔干的社会整和理论,其本身就有一定的创新,而用西方社会学理论分析和谐社会的构建,这方面的研究还比较薄弱。其次,本课题可以丰富和发展对涂尔干的社会学理论的研究。
(二)现实意义:社会学是由现代性催生并伴随着工业化社会出现而诞生的一门学科,这门学科在诞生之初确立的主旨和目标,就是致力于社会的秩序和进步。而秩序.....
查看评论 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 验证码: